文章目录[隐藏]
本文编译自 SatelliteToday ,发表于2025-07-28
欧洲正在积极拓展其国防雄心,太空正成为这一愿景中日益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然而,天基能力的发展速度并不总是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欧洲目前约有55颗与国防相关的在轨卫星,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的在轨卫星数量是其数倍。因此,欧洲有机会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在情报、监视和侦察(ISR)领域。
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重新思考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和部署方式。专为民用和国防任务设计的多用途小卫星,为增强太空能力提供了一条快速且经济高效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科学、环境和经济目标。
共享任务
配备多用途有效载荷的小卫星使国防部、民用机构和研究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能够共享成本和基础设施。例如,一个经济高效的小卫星星座可以监测土壤湿度以支持农业发展,并为国家气象预报中心提供数据,以改善恶劣天气预警,同时还能检测GPS干扰,为军事态势感知提供支持。有效载荷相同,但操作和处理方式可以使同一资产用于不同的用途。另一个小卫星星座可能会加强基于激光的光通信研发,并结合无人机跟踪能力,用于国土安全保障。重要的是,小卫星的部署周期通常仅为18至30个月,成本仅为数十亿欧元区域项目的一小部分。
传统方法倾向于涉及广泛联盟的大型长期项目,但这可能会牺牲速度和灵活性。相比之下,小卫星星座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替代方案:以数百万美元的成本实现迭代能力。尽管协调各机构(从研究机构、国家气象中心到国防部)的预算需要前期合作,但回报是更快、更经济高效地部署运行系统。
尽管像欧盟耗资100亿欧元的IRIS²项目等计划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政府忽视将小卫星作为战略基础设施层,就会错失一个关键机会。采用这种模式可能意味着在短期内部署早期能力,以加速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但结果是能更快地实现太空能力的恢复力、创新和任务准备状态。
多用途方法不仅简化了预算,还使公众沟通更加容易。面向民用的应用,如环境监测和灾害响应,以及向研究界开放的数据集,有助于确保太空和国防支出能让整个公民社会受益。
商业伙伴作为战略加速器
私营部门是使这种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商业航天公司已经在以国家项目往往无法企及的速度建造、测试和发射小卫星。它们的速度和灵活性使它们成为先进能力(如星载人工智能和自主异常检测)快速原型开发的理想合作伙伴,这些技术可以降低未来政府投资的风险,并加快能力获取的时间表。
此外,商业合作有助于培养国内人才队伍和提升制造能力。支持本土公司不仅能加速技术创新,还能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潜力创造经济价值。
不作为的代价
2024年,美国发射了122颗国防卫星,中国发射了43颗,而欧洲仅发射了1颗。这种差距凸显了采用更快、更具协作性的方法来扩展天基能力的紧迫性。在2025年北约峰会上,联盟成员国承诺到2035年将国防和安全相关支出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北约还发布了首份《北约商业航天战略》,认识到与商业航天部门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目前尚不清楚成员国政府是否会充分接受这种方法,利用小卫星的优势,还是继续依赖少数传统主承包商,专注于技术就绪水平(TRL)较低的研究或耗时多年的大型联盟驱动项目。
虽然国家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轨道上的战略恢复力不能仅靠它们来实现。这将取决于民用机构、国防部和商业伙伴之间的协调,以及向以任务为导向、多用户架构的文化转变。欧洲如今面临的选择不是是否要接受民防太空合作,而是能以多快的速度扩大合作规模。加速这一转变不仅对满足未来的安全和科学需求至关重要,而且对确保欧洲在不断发展的太空经济中保持竞争力也至关重要。
作者:Theresa Condor,Spire Global首席执行官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