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位于芬兰的冰眼公司(Iceye)最近十分忙碌。这家拥有11年历史的卫星地球观测(EO)公司,是欧洲新兴航天企业中无可争议的独角兽。在过去几个月里,该公司接连宣布了一系列合同。包括波兰武装部队、葡萄牙空军、芬兰和荷兰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订购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此外,该公司还与北约盟军作战司令部达成了数据供应协议,并计划在德国、希腊和葡萄牙建立新的卫星工厂。
冰眼公司任务副总裁约斯特·埃尔斯塔克(Joost Elstak)承认,这些合同的签订是欧洲意识到自身地缘政治脆弱性,并为应对当前国际关系而加强自身航天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
“我们目前从各国国防部获得了大量合同,”埃尔斯塔克告诉《卫星周刊》(Via Satellite),“这显然是由地缘政治局势推动的,但与此同时,新兴航天行业在过去10年里已经成熟,我们现在能够提供这些服务。”
冰眼公司目前运营着54颗SAR卫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SAR卫星星座。自俄乌战争开始以来,冰眼公司将自己定位为战略参与者,为乌克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甚至在2022年的众筹活动后,乌克兰购买了其中一颗卫星的专用访问权。
### 提升欧洲的地球观测主权
今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决裂后,美国政府暂时停止与乌克兰分享情报数据,这使欧洲的地球观测主权问题凸显出来。这一暂停影响了乌克兰获取美国政府和商业卫星(包括麦克萨(Maxar)、行星实验室(Planet)和黑天空(BlackSky)等公司的卫星)的图像。
尽管美国仅在一周后就恢复了数据供应,但欧洲再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它没有技术来弥补美国卫星图像无法获取的缺口。虽然冰眼公司可以提供近乎实时频率的SAR数据,以监测快速变化的战场,但欧洲没有公司能够弥补高分辨率光学频谱方面的短缺。运营两颗高分辨率光学“昴宿星新卫星”(Pleiades Neo)的空客公司(Airbus)不愿对此事发表评论。
缺乏成熟的商业卫星星座只是欧洲问题的一部分。航天行业分析师、欧洲航天工业贸易协会欧洲航天(Eurospace)董事总经理皮埃尔·利奥内(Pierre Lionnet)估计,欧洲武装部队拥有的间谍卫星总数仅为美国政府的十分之一。
同样,自战争初期以来对乌克兰军队不可或缺的“星链”(Starlink)目前也无可替代。据报道,在美乌之间臭名昭著的矿产交易谈判中,获取“星链”星座服务被用作谈判筹码。乌克兰人不仅依靠“星链”实现民用通信连接,并在部队移动时保持在线,他们还将“星链”终端安装在无人机上,以增加无人机的航程,并打击敌方控制区域更深处的目标。
欧洲唯一运行中的低地球轨道(LEO)宽带系统“一网”(OneWeb)星座也在乌克兰部署,以支持政府和机构通信,这促使政府服务收入近期大幅增长。该公司领导层最近表示,一款用于军事用途的新型便携式终端正在研发中。
然而,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航空航天安全分析师兼副主任克莱顿·斯沃普(Clayton Swope)称,“一网”提供的容量仅约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星链”的二十分之一。“一网”的终端也不够轻便,无法用于无人机。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旗下“一网”首席通信官乔安娜·达林顿(Joanna Darlington)告诉《卫星周刊》,该公司已售罄在乌克兰的所有可用容量,但没有计划大幅改变其业务模式,使其服务更接近“星链”。
“我们现在是,将来也仍将是一家为企业、机构客户和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司,”达林顿说,“‘星链’星座的容量要大得多,因为它想直接面向消费者,而这显然不是我们想做的。”
“一网”星座目前提供1.1太比特的容量。据达林顿称,其第二代星座将成为欧盟“虹二号”(IRIS²)多轨道安全通信星座的一部分,届时容量将增加到1.5太比特。不过,达林顿补充说,这要在未来4至8年才能实现。
对乌克兰来说,这意味着短期内无法将其攻击无人机的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更换为其他公司。
### 欧洲觉醒
这不仅仅关乎乌克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毫不掩饰其帝国主义梦想,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其他国家担心未来会遭到入侵。
“欧洲终于意识到我们存在巨大的能力差距,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迎头赶上,”卫星与电信顾问克里斯蒂安·冯·德·罗普(Christian von der Ropp)告诉《卫星周刊》。
据欧洲航天政策研究所(ESPI)研究员莉娜·波尔(Lina Pohl)称,2024年,欧洲新兴航天公司获得了15亿欧元(约合17.5亿美元)的投资,这是自2014年以来单年增幅最大的一次。在获得资金的公司中,[40%与安全有明确关联](https://www.satellitetoday.com/finance/2025/06/23/espi-report-tracks-record-european-space-investment-driven-by-defense/)。
欧盟寄希望于“虹二号”多轨道安全通信星座来减少对“星链”的依赖。但“虹二号”在经过多年讨论后于2024年正式获批,要到2030年才能投入使用。在情报方面,欧洲航天局(ESA)正在寻求10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来开发军事级地球观测网络,但这也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特别是“虹二号”项目,因其提供的能力有限且交付时间过晚而受到一些方面的批评。该星座将由290颗卫星组成,由包括空客和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在内的欧洲航空航天巨头组成的财团建造,并由欧洲通信卫星公司、SES和西班牙运营商Hispasat运营。
“就容量和能力而言,‘虹二号’如今已经过时,”对该项目设置持批评态度的冯·德·罗普说,“迫使整个欧洲航天行业加入一个大型财团只会产生利益冲突、道德风险和低效率,其中一些问题如今已经显现出来。”
对许多人来说,“虹二号”是欧洲大型航天项目笨拙的典型例子,体现了欧洲对传统巨头的偏好以及对航天项目的微观管理——一些人认为,在俄罗斯迫在眉睫的威胁下,这种态度是不可持续的。
“他们倾向于创建这些庞大的项目,在项目中一切都由他们规定,他们设定要求,完全不允许进行迭代设计和创新,”冯·德·罗普说。
总部位于保加利亚的小型卫星制造商EnduroSa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乔·雷切夫(Raycho Raychev)也有同样的看法。“欧洲机构偏向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他说,“招标通常几乎完全描述了某家公司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不是描述问题本身,并选择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赢家。”
雷切夫认为,这种态度多年来一直阻碍着有抱负的新兴航天企业赢得大量合同并快速发展。但他表示,由于紧迫的安全需求需要更具活力和响应能力的解决方案,欧洲可能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其方法。
### 各国迅速行动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担心战略主权问题,且不受阻碍欧盟和欧洲航天局的复杂政治因素影响,它们准备从冰眼公司等企业购买自己的资产,可能还打算与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资产相结合,以提高覆盖范围。
“过去,只有法国或德国等大国才有能力拥有自己的卫星,”冰眼公司的埃尔斯塔克说,“这些任务通常由两到三颗卫星组成,成本约为10亿欧元。但凭借我们提供的技术以及从小型卫星中挖掘出的能力,我们现在能够提供比那些旧系统更好的性能,而且成本要低一个数量级。”
利奥内同意,目前国防资金的增加对那些在过去几年中成功积累了飞行验证技术记录的新兴航天企业有利。他还认为,与对欧洲航天局有大量预算贡献的西欧主要国家有联系的公司最有可能从当前的国防开支热潮中受益,因为当地国防部在有国内产品可供选择时,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国内产品。
### 黑马崛起
其他企业也报告称,地缘政治局势导致需求增加。立陶宛的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Kongsberg NanoAvionics)首席执行官阿特勒·沃洛(Atle Wøllo)告诉《卫星周刊》,该公司目前“接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订单,并且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不过他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我们赢得的合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看到政治局势(包括俄乌战争和美国的情况)导致需求增加,”沃洛说,“美国现任政府迫使欧洲挺身而出,承诺增加开支,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增长机会,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发挥作用。”
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于2014年从维尔纽斯大学(University of Vilnius)剥离出来,并于2022年被挪威科技集团康斯伯格(Kongsberg)收购。该公司制造质量达数百公斤的小型卫星,自成立以来已为不同客户发射了50多颗航天器。
“我们现在看到欧洲的(采购)决策正在加快,”康斯伯格国防与航天公司(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小型卫星系统副总裁特隆德·赫格斯特德(Trond Hegrestad)告诉《卫星周刊》,“我们再也没有时间遵循传统方式了。”
今年4月,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与旋转发射公司(SpinLaunch)签订合同,为这家美国公司的低地球轨道宽带星座“子午线”(Meridian)建造280颗卫星。旋转发射公司的目标是最终部署多达1.2万颗卫星,使其成为“星链”的潜在竞争对手。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旋转发射公司已经筹集了多少所需资金。
沃洛表示,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计划直接在立陶宛建造一座制造工厂来履行合同,而不是将设施迁至美国。他希望该项目能为欧洲提供一种新的低地球轨道宽带解决方案——一个比欧盟批准的“虹二号”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拥有的“一网”更灵活的参与者。
“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很快将这一解决方案引入欧洲,并填补市场空白,”赫格斯特德说。
像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和EnduroSat这样的公司是欧洲新兴航天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但并非来自对欧洲航天局有大量预算贡献的西欧大国。保加利亚甚至不是欧洲航天局的成员国,而小国立陶宛直到2021年才获得准成员地位。然而,这两个国家都有几十年遭受俄罗斯压迫的经历,这使它们特别关注欧洲的国防局势。康斯伯格纳米航空航天公司母公司康斯伯格所在的挪威与俄罗斯接壤,冰眼公司所在的芬兰也是如此。
“我们年纪足够大,还记得旧共产主义时代有多艰难,”雷切夫说。他于2015年从自己五年前创立的一个技术领导力项目中剥离出EnduroSat。自那时以来,该公司已开展了60多次任务,并在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设立了办事处。
雷切夫将EnduroSat的成功归功于过去逆境中培养出的心态,这与乌克兰国防技术创新者为抵御俄罗斯军队而迅速开发尖端无人机的决心并无不同。他相信,就像乌克兰无人机创新者一样,他的公司仅凭自身实力就能在欧洲国防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欧洲选择从乌克兰国防技术繁荣中吸取教训,并允许创新解决方案在地缘政治压力下不受限制地涌现。
“乌克兰人已经证明,当面临巨大压力并采用开放的创新方式时,一切皆有可能,”雷切夫说,“在乌克兰,创新没有界限,也没有管理人员规定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
冰眼公司的埃尔斯塔克表示,该公司为乌克兰军队提供情报的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驱动力,特别是在数据传播和分析方面,这如今对欧洲新的国防客户来说是一大福音。
“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催化剂,”埃尔斯塔克说,“我们与乌克兰用户的反馈循环非常短,这确实有助于我们开发合适的产品,这些产品非常符合我们目前在欧洲的用户需求。”
---
本文编译自 SatelliteToday ,发表于2025-08-26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